2008-11-24

书的归去而不来(二)

《雨云: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在文津阁以6折买的,作者江晓原,和很多其他书一样,买来后我就没有认真看过。现在只能到豆瓣上帖一段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上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本书不仅仅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古代中国人身上,同时也扩展、联系到现世的中国社会的种种性现象,从性张力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性生活。”一位朋友从东莞来广州治病,住院的生活百无聊赖,向我求救,要求给他送一些书解闷。于是挑了一些杂志和这本书,心想,性话题应该是最能给人放松的内容了。也不知道他究竟放松了没有,反正这位朋友病好了,书也带走了。现在我不去东莞,他不来广州,平时有空的时候想解闷也不得了,而当当和卓越全部显示缺货,也许我们这里无聊的人正不在少数。

《史记》第八册、《饮食男女》、《思想工作》。中华书局这个版本的《史记》有十册,我和《三国志》一起从当当买的。有一段时间,一位同事常常组织我们到石井一军校踢球,他的一位同学M在那里读在职研究生。M球技好,酒量高,为人也豪爽。有一次他来我宿舍,突然骚心大发,说作为新时期的军人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问我有没有什么书可以推荐。我说书都在这里,你自己挑吧。这位仁兄挑了沈宏非的《饮食男女》和《思想工作》。后者可以理解,也许他想往部队政委的方向发展,虽然此思想工作非彼思想工作;其实前者也很以人为本,毕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最让我背部冒汗的是他居然挑了《史记》的第八册,那可是最精彩的列传部分啊,更要命的是这些分册都是不单卖的。这样一套书被抽出一册,就如一个人被砍断一条腿,人将不人,书将不书。不出所料,在催促两次无果之后,我彻底放弃了。现在M毕业后到海南保卫祖国的南海去,只希望这几本书不会让他拿去喂鲨鱼,我也算为祖国的海军建设做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生活在别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前的一位同事借的,后来被弄丢了。有一次他问我有没有好看的小说,我说我很少这类书。然后他就自己动手,搜出这两本。人怕出名猪怕壮,都怪这两本小说的名声太响亮了,最终落得个下落不明的下场。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那段,王小波多火啊,我当然也不能落伍。平心而论读后确实所获匪浅,于是到处向人推荐,最终送羊入虎口,一位高中同学成为受益者。后来得到他明确的答复:打死都不还。

《铁屋中的呐喊》,《冰与火》,《47楼207》。前两本是余杰的,后一本是孔庆东的。那时对他们很入迷,简直就是他们的粉丝。在华师和中大跟踪过他们两个的讲座。后来热情渐渐冷却了,于是把他们送给另外一位高中同学。这里记上一笔,是因为它们曾经给我留下温暖的回忆。

《我是鸡汤》,《论扯淡》。前者被借,想要回来的时候告知不见了,于是再买一本,这时又突然说找到了。原来辗转颠沛,中间它流经数人之手,兜兜转转又回到我身边。多出的一本后来送人了。《论扯淡》也是买回之后突然不翼而飞。后来到购书中心找,找是找到了,不过它被归类到“马列主义哲学著作”的行列的,让我出来一身热汗。

《百年孤独》。也是一本买了还没读的书,南海出版社出,黄锦炎翻译,后来也就这样来有影去无踪了。这本书在中国的声誉就不用多费唇舌了。事实上,就算它不丢失,我猜我也不会去读。只是现在不见了,加上市面上又没得卖,也就顿显它的身份非凡,难免叫人怀念。

续个书之归来而不去的尾巴,就是一些从别人处借来而最终没有归还的书。

《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1999年版,从狗熊处借来的。后来就据为己有了,虽然华夏出版社又出来这本书的两个版本,但我还是喜欢上海人民的这个版本,尤其是那个封面。

《中国史诗》、《中国女性文学史》,《孟子注疏》。前两种是百花文艺出的,后一本是李学勤编、北京大学出的“十三经注疏”之一。都是从杰夫杰那里借来看,直到毕业都没有还,就算暂居我处吧,如果不想拿回,我也愿意代为终身保管。

《我的精神家园》,《诗人哲学家》。前者是王小波的集子,为了弥补失去《沉默的大多数》的遗憾,我从一位同事顺来的,估计他也不记得了,估计我也不会还了。后者是周国平的代表作,嘿嘿,还是从这位同事那要来的,对其处理从《我的精神家园》。

《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如果没有记错它原先的主人应该是水哥,同样是直到毕业还没有还,处理原则同杰夫杰那几本书。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