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3

昆德拉、Kitsch及其他

《随笔》杂志偶尔会有一些好的文章,比如2007年第2期景凯旋的《昆德拉与我们》,我的所谓好文章至少是这样的:告诉了我新的知识或纠正了我旧的偏见,如果还能明白晓畅,不装大爷不装孙子那就更好了。

最早是李欧梵(就是那个说周星驰是后现代艺术大师的李欧梵)1985年的时候把马尔克斯和昆德拉介绍到中国来的。后来马尔克斯成为文青们的教父,大家喜欢在文章开头说“多年以后”;而昆德拉则成为了小资们的标签,时尚的人们差不多言必称昆德拉。

后 来非常流行的“媚俗”一词,英语叫Kitsch。事实上一点也不是向世俗献媚的意思,相反是对意义世界的过度追求,对生命的无条件认同,排斥一切非本质、 无意义的东西。比如说,看到一个孩子在草地上奔跑,你很感动(有可能他是你自己的儿子)而流泪了,这不是Kitsch;但看到一个孩子在草地上奔跑,你和 全人类一起,为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而感动流泪,这滴泪就是Kitsch了。

Kitsch的例子有很多,中央台的很多晚会里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最极端的是不是解救受苦受难的全人类这个理想呢?

之前读过香港陈冠中的《坎普·垃圾·刻奇——给受了过多人文教育的人》,有关的概念,这篇文章有很细致的介绍。有兴趣可到网上搜一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