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2

《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序

陈伟武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时人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友生君斯鹏,十年一剑,有书曰《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将付剞劂,索序于余,余应之,二患俱不免矣。

君生长于粤东澄海樟林乡,与散文大家秦牧同里。樟林为广东古港,自明清之际已是潮汕通商口岸,冠盖如云,人文荟萃。斯鹏之父万森先生业医,颇通旧学。斯鹏少时,颖悟过人,好从闾里老儒习书学诗。

癸未初夏,一日薄暮,尝与君随曾师经法先生漫步于康乐园林荫道,约至大榕树下,议及博士论文选题,余以简帛医药文献研究为题相询,君以为多属秦汉之物,较少古文字元素,故不取。余谓不如专论简帛文学文献,君闻辄喜,遂与曾师商而定之。

文学先乎文字而生,复赖文字记载而成文献,乃能超时空而传久远。人之考究文学也,先识文字而后能读文献,复因文献而后可知文学。选堂先生有言曰:一切学问均植基于文学。曩者学科畛域不严,前辈学人治学,往往无此疆彼界,不画地为牢,古文字学家兼治文学者所在多有,如颂斋容希白、鼎堂郭沫若、梦甲室陈梦家、选堂饶宗颐诸先生皆然。

中国号称诗之国度,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尝引热议,述作如林。而《诗论》与《毛诗序》之同异得失,学者虽多论列,陈着自学术史考之,以为二者旨趣迥异,就文艺价值言,前者远胜后者。而《诗论》说诗之体式,或为《诗序》之所本。

战国竹书,历经千数百年,土埋水淹,纬编朽断,董理竹书,编联綦难。陈着有专章论述《诗论》及《曹蔑之陈》之编联,折衷群言,机杼自出。

斯鹏每树一义,必先考求字形,迹寻音韵,明辨故训,而后再阐发简帛文献之文学价值。如中国有无创世神话,学界犹存异议。楚帛书含中国创世神话,记述楚族起源。陈着探骊得珠,先有专章考订楚帛书甲篇之疑难字词,爬梳条贯,再进而论其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水到渠成,所得独多。

君工书,篆隶草真行,诸体兼擅,于治古文字帮助甚大,每能批郄导窾,切中肯。如论楚简留白,众说纷纭,而斯鹏谓书手依竹简形制长短大体相同之底本移录,不必墨守文句顺序抄写,唯须将相应位置之字照本誊录无误,至于书写之先后序次,书手便宜从事可也。如此推断,似较时贤诸说近理,亦得力于斯鹏之书法经验也。

战国简帛散文有儒家之文,有道家之文,有兵家之文,有法家之文,有阴阳家之文,其间之繁简实虚奇正工拙,陈着亦多所研讨。《彭祖》之通释与韵读,《曹蔑之阵》之重新校理,虽属简帛文本研读举例,斯鹏发覆决疑,在在可见。

祝祷之俗,肇始于太古,关乎民风、宗教、巫术与礼制诸端。二三千年前之祝祷文,藉由考古发掘之简帛而重见天日,其宝贵实超逾文学之范域,而富于文化史之意味。数十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所见祝祷文,似未见重于文学界。君钩沉索隐,贯珠缀裘,分类辑证,剖析其性质,条辨其体式,创获颇丰,当能发人深省,启迪来兹。

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斯鹏斯书也,由文字而文献而文学,郁郁乎文哉。简帛文学文献研究,有陈着问世,可谓规模初具。探研精义奥蕴,或当容诸异日。

君刊发论文多篇,学界同人多有援引称许者。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博士毕业后,斯鹏负笈沪上两载,从裘先生锡圭教授游,取法乎上,豁其胸宇,广其学识。积健为雄,指日可待。斯鹏也,非凡鸟也,岂甘雌伏,必当奋翮凌云,雄飞万里。

丁亥岁阑草于愈愚斋

出版后记

陈斯鹏

本书的基础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战国简帛文学文献考论》。此次出版,除了对原论文略事修整外,主要是补写了《战国秦汉简帛中的祝祷文》一章,幷将书名改成今题。原论文后记予以保留,以志纪念。

本书的部分章节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刊物上发表过,但作为一部专书拿出来,我始终觉得还是不够成熟的,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因此,尽管在两年前即有师友怂恿修订付梓,我还是一直不敢贸然为之。在我看来,无论是以出土文献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利用出土文献探讨文学问题,或是整理出土文献以为文学研究服务,都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做。在当前学科专业愈分愈细的状态下,这类工作的意义尤为明显;而从事于此,则古文字专业出身的学者将占有一定的优势。自己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深感学力不足,所获十分浅鲜。原本打算再潜研数年或更长时间,待成绩稍令自己满意一些,份量稍厚重一些,然后才整理成专书面世。然而,近年来我的主要精力又集中在别的课题上面去了,加之杂事牵系,先前的计划基本上没有得到实行。如果不是为了应付仓促出版,关于祝祷文的一章恐怕也还像其它一些题目一样,只是在心中继续盘旋了。

然则为何骤改初衷,让这本小书“早产”呢?答曰:未能免俗故也。古人有言:“著书都为稻粱谋”。当今之世,能够靠着书而直接谋得稻粱者,大概只是著书人中的极少数吧,而学者之着为学术书则无与焉,倒是往往要“以稻粱谋出书”的。但是,写书、出书有助于通过种种“考核”,则已是尽人皆知的公理,所以也可谓“稻粱”在其中了。这本小书是否能为我谋得些许“稻粱”呢?我希望是的;当然,答案还要别人来给。而此刻最强烈的愿望则是,个人的第二本专书可以写得更如意,出得更从容。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在出土文献与文学之间再做出一点成绩。

需要特别交代的是,原稿完成以来,陆续有一些新材料发表,也新读到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著,但由于时间紧迫,一时难以作出充分的反应。比如第八章讨论战国简帛散文,就没有增补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简第五、六册中的散文资料。又比如第十章研究《曹蔑之阵》的编联和释文,除了订正极个别很明确的错误外,一些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没有重新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则暂仍旧贯。进一步的研讨只好留待异日了。这是我所要真诚请求读者谅解的。书中的缺点和谬误肯定还有不少,祈望得到读者的教正。

《华学》、《经典与解释》、《古文字研究》、《文史哲》、《复旦学报》、《考古与文物》等刊物曾为本书的部分内容提供刊表机会,在此谨向诸刊有关编者们致谢。特别是周广璜先生和王辉先生,为我的文稿付出不少精神和时间,幷多次惠书赐教鼓励。先生还克服压力,将拙文作为《文史哲》“人文前沿”版首推出。前辈的奖掖提携,令我深深感动。

本书的出版,离不开止戈师的鞭策。又蒙经法师慨允纳入其主编的“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书”,大泉学长在具体出版流程上鼎力相助。内子余泓颖女士协助校对书稿。于此一幷鸣谢。

丁亥暑假,陈斯鹏于寄蝯室

陈师于百忙之中赐序,骤使这本小书沐受辉光,至为感谢!师言有溢美处,殊增愧悚;师勉励鞭策之意,则当谨记之。

丁亥岁梢补记

2008-05-09

鲁迅才是恶搞高手



这几天断断续续读完鲁迅的《故事新编》。年轻时看不下去的书这次读得津津有味,不时会有会心的微笑,颇伤情他当年一时“油滑”,讽刺的笔锋轻轻扫过的人事至今仍然随处可见,不由生自己是是长大了还是变老了,是成熟了还是世故了的喟叹?

觉得鲁迅才是恶搞的高手。什么是反讽,什么是戏仿,什么是后现代,这薄薄的6万多字的小书里有最好的榜样。才想起现在网上那些所谓的恶搞跟鲁迅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太没技术含量还缺乏敬业精神。

书是人民文学的赵延年木刻插图本,版式舒服,印刷精美。木刻我不懂,但用黑白两色刻画的艺术形象颇合小说营造的艺术氛围。鲁迅生前就大倡木刻艺术,我想他的书配上这样的插图,泉下有知他该含笑首肯吧。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我是在ESQUIRE网站上看到莫妮卡·贝鲁齐之后才注意到她的,真是美艳不可方物。依稀记得新浪体育上曾经说过她跟维耶里有过绯闻,我暗想,如此莽汉如何配得起这样的天生尤物。

我是上网搜索莫妮卡·贝鲁齐的资料,原来1968年9月30日出生的她已经演过好多电影。挑一部名字比较好听的来看看,就在eMule上下载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说来也巧,那几天上班坐地铁,地铁里的电视连续两个早上都在介绍这么片子。晚上回家看的时候,LP说:“你太out了,这部电影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我的老土,就像计算机的默认设置一样,无需强调。

电影的名字很美丽,女主角很美丽,可内容就没有那么美丽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大师会说这表现了导演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揭露,特别是对妇女命运戕害的控诉。不 过我想朱塞佩·托纳托雷先生不会无聊到这个程度,人家可不一定学习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网上有人说,他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感觉他妈的意大利人和中国人就是一 个德行。我倒想,或许这不仅仅是意大利或中国人的特性,一直以来人类就是这幅鸟样,灵魂深处总有一些阴暗的东西在作祟,比如贪婪和嫉妒。在影片里就是男人 对玛莲娜性感身体贪婪的欲望,女人对玛莲娜美丽外貌恶毒的嫉妒。

于是导演只能把希望寄托在13岁的小男孩维利图身上,说维利图对玛莲娜的爱淳朴、真实,不像其他成年的男人只垂涎于玛莲娜的美色,当她受到嫉妒她的其他女 人的迫害的时候却连屁都不敢放一个。这是很讽刺的事情,恕我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要是这是发生在维利图已经长大成人的时候,他对玛莲娜的爱还淳朴、真实 吗?能保证他不一起站在那群色眯眯的猥琐怯弱的男人身边吗?

我看的是未删节的版本,里面有一段就是德国和意大利战败后,一群女人将玛莲娜拉到街上拳打脚踢,一群男人就在一边旁观噤若寒蝉,看得我真是不寒而栗,人类 的残忍很多时候是超乎常人的想象:这么美丽的一个人,怎么就下得了这样的毒手?真是不好意思,这让我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某国1960、1970年代间的一 场所谓“文化”运动。

影片叫做“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我想除了维利图身上人性的闪光之外,就是影片最后玛莲娜和丈夫故地重返,她在市场上和先前那些侮辱她的女人的相逢一笑吧,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宽容?

不得不说的是这部片子的情色镜头。莫妮卡·贝鲁齐美丽的身体在影片里两次完全裸露,那时她应该不用再靠裸露来博出位了吧,那么只能适用一个俗套的说法:为 艺术而献身!不过LP却说付出最大的其实是演维利图的小孩,他才十几岁而已,就表演了偷窥、恋物、意淫、手淫,甚至和大美人直接身体接触的内容,这些对他 之后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吗?

哈哈,管那么多呢,要是有机会给我演我也义不容辞的上啊,我在心里猥琐地暗想。

《发现的愉悦》的愉悦

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应该很少有人不知道陈子善的。

这个体态干瘦的老人(其实1948年出生的他今年只有59岁)在华东师大教书,多少年来,他钩沉史海、爬梳资料,一则则趣闻逸事、一篇篇手稿遗作就在他的劳作下重见天日。很多先前不为人们熟悉的作家也在他的推介下变得耳熟能详。

说实在的,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怎么感兴趣,时间太短,感觉太新,不是与政治纠缠就是与商业合谋。不过也 不是一无所爱,比如鲁迅、周作人,比如出口转内销的张爱玲、比如港台海外的董桥、台静农、夏志清,等等。很凑巧,这些人正是陈子善极力挖掘推荐的。虽然不 能说完全得益于他,他们才得以彰显;不过他的呐喊的确使更多人把目光投射到这些作家身上。我之关注董桥,正是端赖他“你一定要读董桥”的叫卖,就像多年后 人们阅读木心全因陈丹青的推销。去年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了《张爱玲集》,里面有陈子善的一份功劳,收集了首次发表的《郁金香》和现在正如火如荼的《色,戒》等若干作品。

这两天在读他的《发现的愉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这是李辉主编的《人踪文影文丛》的一种,书里收录了陈子善2000年到2002年所写的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的文字33篇。

《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友会上的讲演稿,后来收在《坟》里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阐述了他对妇女解放的观点:妇女光有独立的意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然,就算“走”了,还是逃不出堕落或者“回来”这两路。

这是研究鲁迅思想的一篇重要的文献。然而,人们却一直见不到这篇文章的手稿。1999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了很是完备的《鲁迅著作手稿全集》,但里面就没有包含《娜拉走后怎样》。

收在《发现的愉悦》这本集子的第一篇《遗泽永留,友情长存——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手稿和题跋发 现记》记录了陈子善2001年在美国发现了这份手稿的喜悦,并详细叙述了这份手稿辗转漂流的经过。原来这份手稿最初由台静农收藏,由于战乱,又存在魏建功 身边,1940年,魏建功再将它还给台静农。后来就再没有此手稿的消息了,直到陈子善2001年夏天在美国看到,他说当时是“欣喜之情,无言可喻”。据陈 子善文中记载,这份手稿后面还有常维钧、魏建功、马裕藻、舒芜、许寿裳和李霁野等人的六篇题跋。

台静农之所以能保有鲁迅的手稿,是因为他是鲁迅的学生,1920年代曾与鲁迅一起发起成立了未名社,两人交往甚殷。读“遗泽永留”一文,我才第一次注意到那首《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的七律原来是鲁迅写曾给台静农的。

以上是这本书妙处的例证,他告诉读者许多之前不为人知的故事。陈子善在书的序言里说:“当今出书,配置插图似已成为一种时尚,我也未能免俗。但本书的插图 都是与文中文字直接或简介相关的,有的还是我的‘独家发现’,以求实实在在的图文并茂。完全无关的拼凑和点缀为我所不取。”说得真好。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 在这本书的每一页上面都要印个作者的半身照?是作者的意思还是出版社的想法?算是对这本书的一点吹毛求疵。

琐屑细小

春夜闲寂,灯下翻阅周作人自编文集,忽念周氏兄弟反目事,殊觉可惜。无端想起观堂自沉。周氏昆仲何以反目,众说纷纭;观堂自沉昆明湖,其故亦人言言殊。鄙 意以为,以此三人,人中龙凤,见地高远,学识丰盈,生命里的大障碍,是无法阻滞他们的;若有,则只能是生活中琐屑细小,以琐屑细小悠远绵长,如阴湿的气息 渗满每一个毛孔,叫人艰于呼吸视听,避无可避,以致有毅然决绝之所为也。

《作文杂谈》的杂谈

年内买了中华书局为张中行出的文集,这几天陆续看了其中的《作文杂谈》。

最早还是在中学的时候,似懂非懂地看了他的《顺生论》,不是中国传统的孔孟或者老庄,也不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或者思辨,而是中西杂糅,融入他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和思考,加之文笔平易,如老人的聊天,娓娓道来。现在回头看来,确是多受教益。后来又看了他的《碎影流年》,于是进一步阅读这位老先生的文字,特别是负暄琐话、续话和三话,可惜很多因为出得早,已不易觅得。

前年和去年,中华书局陆续出了张老先生的作品系列,计有《诗词读写丛话》、《禅外说禅》、《顺生论》、《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作文杂谈》9种。整套书淡黄色调,装帧设计淡雅朴素、排版合理明晰、文字大小适中,书名全部由启功题签,封面插图是丰子恺的漫画,捧在手里玩赏翻读,的确叫人赏心悦目。

《作文杂谈》应该是其中最轻易的一种,于是拿来先读。这是写给中小学生以及他们的老师和家长的作文入门书。我是格局渺小的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总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我把现在狗屁不通的文字水平归咎于我在该读这样的书的时候没有读,也没有人用书里说的方法教育我。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张老先生谈了很多写好作文的方法,其中一条是多读,并且是多读好的作品,“作文选” 之类的东西可以读,但不能多,不然水平永远在其之下。这是浅显的道理,可是为了速成、应付考试,我就干过背诵作文选范文的好事。初中的时候我曾经自己花钱 买了一本鲁迅的散文选集,当时目的很功利,就是里面有注释,可以防备老师的提问,如大家所知,鲁迅的文章对中小学生而言是可怕的障碍。我的语文老师看后 说,这书太贵了,可以不必买。老师具有节俭朴素的良好品质,可惜他显然不注重学生阅读高质量的原典的方法。这样的老师应该不止一位两位吧?所以至今,除了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没有其他的语文老师(仅限大学以前)给我留下很好的记忆。这位老师教了几十年的一年级语文,我的父辈和我的弟妹都曾经是她的学生, 她的普通话不带一点乡音,虽然我学不到她的5成,但我仍然感激她,尽管她没有教过我作文。

不过我也有“高起点”的时候,这“高起点”直接导致了初中整个班后来只有我一个人读了文科。我平生第一次翻过的书是爷爷家里一本烂了的《施公案》, 奶奶用来垫锅底,虽然书里一句话我也看不懂。高中之前,我成天跟着妈妈和邻居一班阿姨婶婶一起听潮剧,这事的坏处是我少了很多和同龄小朋友一起捕鱼、偷摘 果子和打架的时间。好处是后来我看到一些成语的时候就知道音和义,尽管形还是第一次见到;此外是读到“之乎者也”一类文字的时候不会害怕、没有隔膜。我最 先收到的赠书是两位舅舅送给我的现在已记不清本版的唐诗选集和宋词选集,只记得唐诗那本薄,黄色,有插图;宋词那本厚、蓝绿色,也有漂亮的插图。当时仍然 懵懵懂懂地翻阅,以后再碰到课本里的唐诗宋词,就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搞得像书香门第一样地回忆往事,目的是印证《作文杂谈》里的另一个意见,写作文应该先“乱”写“乱”读,写作 的理论知识可以不着急,在有一定感性认知后再接受理论指导,这样才不会无所适从,不明所以。总的意思是,《作文杂谈》可以给像我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 人作为补课的教材,值得推荐。


我是马屁精

事实上我是去年年初才知道有马未都这个人,仍然是从“锵锵三人行”上认识,那几集谈王朔。后来就陆陆续续在节目里见到他,觉得好,但也没感觉特别。今年有一期《新周刊》讲窦文涛和三人行,说到三人行这个节目想拓宽话题,于是搬到北京录制,但由于文化生态、政治环境等因素,其实合适的嘉宾并不多,查建英和马未都就是这不多里的两个人。

原来老马真不简单。上个世纪80年代他写了一个小说《今夜月儿圆》,当时非常牛B的《北京青年报》 用半版帮他发出来,后来就被看中调入青年出版社当编辑,推出了王朔很多后来大红大紫的小说。再后来又跟王朔、刘震云等成立了海马歌舞厅和海马影视工作室。 可是去歌舞厅的人都是熟客,据说当时的人大多以吃饭不用付钱为荣,所以歌舞厅从成立之日起基本出于亏损状态。而海马影视工作室则创作了《编辑部的故事》和《海马歌舞厅》等作品,这两个剧我小时候都看过。

前几期的《三联生活周刊》 封面做了马未都的故事。老马说他赶上了好时代:他之前懂古董的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这些玩意,一朝被蛇咬,也就变成了惊弓之鸟,不敢玩;他之后当更年轻 的人懂得古董价值的时候,这玩意已是天价,年轻人又没多少钱,玩不起。所以他得天独厚,玩古董玩出名堂,而且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也上了百家讲坛,很火。买来趁热打铁出的《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确实好,能勾人兴趣,像我这种明摆着没能力弄这东西的人都能感 受到其中的魅力。我想应该是老马在这里面更多地倾注了文化关怀,加之文学青年与生俱来文字功底,让人欲罢不能,使我“想见其为人”。

一听,演讲录像和书本文字确实各具诱惑。黄集伟说马未都的修辞刻意内敛,“他(马未都)的语文是阅历与经验、 知识与文采无隙混合搅拌出的通透简明,晓畅活络,一种远离学院腔的“人话”……听他说古,就能知道他私下里用过多少功;听他谈天,也能在他信手拈来的繁多 妙喻里窥见其广博的生活经验。”事实上他完全有能力像于丹、易中天那样,更加煽情,更加哗众。但是就是在这刻意的内敛里,他因睿智而掩盖不住的幽默仍不时 喷发。他说很多人说他像相声演员刘宝瑞。

前段时间我参观湖南博物馆而不得,原因就是现在很多博物馆实行免费参观,他们要腾出时间让“文物们”休息。虽 然悻悻,但我以为博物馆免费是一件好事。后来才知道老马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博物馆一免费,很多七大姑八大姨的将这些地方当成公园了,有事没事就去那里扭 秧歌玩扇舞;参观的人蜂拥而至,地上是脚印,墙上玻璃则是手印。他说从长久来说这对文物的保护是不利的,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可能又是一件好心办坏事的例 子。

马未都一直强调收藏不能只看着钱,有两句话他常用,叫“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他接受张越采访时回答“大 多数中国人都不敢露富,他为什么敢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成立博物馆让大家参观?”问题的时候说,他赶上了好时候,他感觉必须做一些和时代平行甚至超前一点的 事情,才对得起这个时代。(哈哈,说个题外话,我想人家老马是真正用自己的知识赚来了财富,才敢这样做吧,要是像某些人一样,手里拿的都是肮脏的钱,他也 没这个胆。)

马未都现在有很多粉丝,他们叫“马屁精”,据说还有很多女的还赤裸裸地向他示爱。我不是女的,没资格示爱,不过大概也算一个“马屁精”吧。

最后要感谢我至爱的锵锵三人行,窦文涛不说,有三个中老年嘉宾让我感觉特别性感,因知识带来的性感,首先是许子东,后来是梁文道,现在加上个马未都。

陈永正书法一

每日一图

东坡尺牍一则

夜读东坡尺牍,觉得并不比那高头文章的策论差,甚至比起他那些尽人皆知的诗词也丝毫不见逊色,直可追他的前后赤壁,比如这则写给毛维瞻的:

“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

对辑录周作人作品尽心尽力的钟叔河先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出来是:

“年将尽时,天气越来越冷,加上刮风下雨,无法出门,即使没有什么特别不顺 心的事,也不免会无端地觉得凄凉。只有到夜深人静时,在竹屋纸窗下点上一盏油灯,让那青荧的灯光照亮摊开的书页,随意读几行自己喜爱的文字,心情才会慢慢 好起来。渐渐便会觉得寂居的生活也有它的趣味,可惜无人与共,只能由我独自享受。——你知道了,也会为我开颜一笑吧。”

虽然是年头的春天,可是窗外一样下着淅沥的小雨,尽管没风。在这样的夜晚读着这样的文字,颇生自怜的情意。

注意“日”的时态

据说“金正X是金X成的儿子”英文应该这样说:“The king who is fucking is the son of the king who has fucked”。

都要开奥运会了

这个地方还要封!
操!
真让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