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7

陈平原的老爸叫陈北

在陈斯鹏师兄的博客上看到这篇文章:

昨日,逛旧书店,毫不犹豫地买下几张字,因为开价不高。

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第一眼就看到两个字——陈北。

陈北,不是有名的书法家,甚至在潮州这样的一个小地方,他的字也并不很出名。但是,他有一个很出名的儿子,叫做陈平原。我知道陈北,是因为读过陈平原的一篇文章,题目记不准确了,好象叫《我的家族史》。我是从那篇文章,才了解到陈平原教授的尊人本名陈英名,青年时代仍渡海到台北谋事,后与二同志回大陆参加革命,三人相约改名台、湾、北,印象十分深刻。同样从那篇文章,我知道陈北先生酷爱书画艺术。

这次所得陈北先生遗墨共三件,具体情况是:1,行草条幅: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落款:陈北书于潮州。2,行草条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落款:陈北。朱文方印:陈北英名。起首朱文方印:上下求索。3,行草条幅:东风吹浩荡,势已压西风。初日曈曈上,江山耀眼红。落款:七八年秋,陈北。

因为不是名家,按理说,假造的可能性较小。但以前没接触过陈北先生的字,也不敢妄断真伪。今后如有机会,当向陈平原教授请教。

另有一幅落款“习楷同志……”的,店主极力推荐,理由是那是写给李习楷的。但我终于没有要,因为字较之上述几幅差多了,印章也有问题。

同获的还有署名“柳荣”的二幅,署名“经淳”(据印章,姓林)的一幅。林氏草书甚佳。近日将逐一拍照上传,以供同好赏评。

2007-02-24

我的外甥

这位小朋友是我妹妹的儿子,和我一样属猴,他的名字是我起的,我回家结婚的时候他来参加我的婚礼。

从理论上讲,基本上他要叫我舅舅。

05.6.11:一张照片的回忆

今天下午,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压在桌面玻璃底下的一张宿舍六个人的照片,由于太靠边缘,被茶水浸到了,由于粘得太紧,想取下来处理一下的时候,虽然已经 万分小心,但还是把谢熙的头部、大腿还有我自己的屁股撕掉了。这张多灾多难的大(有多大呢?应该有一般照片的六倍吧?)照片终于还是难逃一劫。一同事说照 相馆可以修补,回头去看一下吧。

2000年10月6日,国庆长假行将结束,宿舍六人和狗熊(还有谁?印象有点模糊,只记得照片里的六个人,还有拍照的狗熊)到白云山烧烤。“时唯九 月,序属三秋”,没有“曲水流觞”,多少也算“畅叙幽情”了。弄不出一个“白云集”来,那就照一张大照片吧。照片出来了,好心的狗熊把它弄大送给我们。摄 影我不懂,只知道六个人都拍到照片里去了,更难得的是,六人神态各异,细细分析,逼真的神情多少反映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一直认为这是我大学里拍的最好 的一张照片。

照片是这样的,从左到右依次为谢熙、我、彭浩、志杰、智泉和龙辉。后来以风流不羁的形象风靡整个中文系的谢熙在这个时候还是显得相当纯情,一只手护在胸前,加上脸上略显羞涩的笑容,让人想到《鹿鼎记》 里周星驰要邱淑贞以后对他负责时的表情;作为一个一直作风正派的人,我的神情在里面显得特别严肃,我猜想,刘胡兰就义前也就是这样样子的吧?彭浩情形比较 复杂,卷起裤脚而露出来的小腿上,短而卷曲的黑毛密布,有点像龙挥的头发,说他是广州肉联厂出来的,信不虚妄,而神情还是一贯的淫贱;所有人中只有志杰是 蹲着的,难道毕业后他去劳教工作与此有关?眼镜耷拉下来,眼光遥远而迷茫,正在想着他死去的卡夫卡兄弟?智泉一如既往的阳光和健康,那裂开的大嘴,使他这 个时候最不像忍者神龟了;龙挥呢,“厚厚的镜片后面是一双深邃的眼镜”,英语课上格格巫老师的评价如此中肯,难道是事先看了这张照片?更不可思议的是,手 上就他拿了烧烤用的叉叉,没想到玻璃人也有SM的癖好!整张照片的背景是茂竹修林里烧烤的一男两女,赤裸着上身的那个男的神情酷似彭浩。

这张照片在两次搬迁宿舍的过程中,让人一阵好找,后来都是无意间在我睡觉的席子下找到的。毕业后当然也就流落到我现在这适可容膝的小屋里了,并一直 压在我桌子的玻璃下面,还时时引来参观着的啧啧称赞,让人感叹那些风华正茂的时光。唯一遗憾的是,他们常常会故作惊讶地说:“那时的你多么帅气啊!”殊不 知,这自以为赞叹的话,每每暗暗的刺痛了我的心!

唉!难道我真的江河日下到这个地步?

05.3.26:只有过去永不结束

把保先材料处理一段落的时候,已经是七点钟了。下到楼下的时候一群保安正在打牌。单位旁边的拉面实在美味,第一次留在单位加班,和这个的吸引不无关系。在等面的那段工夫,走到隔壁的报摊,居然找不到想要的《南体》,《足球》跟《体坛》,在很久以前就失去兴趣了。回去的时候,面已上来,再加两个煎蛋,心里在想,其实生活也很简单的。面店墙上的广告说,由草原上牛骨熬出来的面汤有健身的作用,效果不知道,但味道实在好。

回家的路上,经过另一个报摊,居然看见《南体5周年纪念特刊》,抽出来的时候,看到旁边还有最新的《读书》和《书屋》买,从来没有在车站旁边的报摊看到有这样的杂志卖,感觉档主很特别,于是一起买下来。

周一的晚上,不出意外,时间总是交给天下足球。今天不同的地方是,时间与南体一起分享。喜欢南体跟之前五文弄墨的几个人不无关系。那是大一的时候,张哲把几本有张晓舟等几个人签名的《你嘴上有风暴的味道》 送给我们宿舍几个人。那些扯点音乐,加点哲学,时不时露出生殖器和排泄物的文字,正适合生命勃发时期的趣味。可惜那本书不知道遗落在那次搬家的过程中。前 年在龙辉从化的书架上又看到它的身影,虽然心里在想这本会不会就是我那本的前世今生,但始终没有把这个疑问透露出来。但张晓舟的文字一直痴迷,这可能会引 来羊晚彭浩的鄙夷,对那样的文字他一贯嗤之以鼻。

在纪念特刊里一篇《像恋爱一样舞文弄墨》的文章,感觉非常熟悉,一看介绍才知道是当年程益中为《你嘴上有风暴的味道》写的序言。常恨此身非我有,既然早已混迹版筑行列,那些文人的酸事早该与我无关,奈何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仍然心有戚戚,为曾经的风流蕴藉?为已逝的壮烈满怀?还是为如今的死水微澜,一地鸡毛?

想想那碗拉面吧,其实生活也很简单的。或者去把材料里面的错别字改过来,会是更实在的行为。

但是白岩松和沈冰不让这么干。

在卡塔尔玩骆驼养老的巴蒂不踢球了,段暄把据说是巴蒂迷的白岩松和沈冰请来聊天了。罗马现在已经是一只破马,我仍然在cm里对它不弃不离,不惜卑鄙 作弊搞来内斯塔、舍甫琴科、卡卡和布丰,因为托蒂、卡佩罗,卡萨诺、卡福、巴蒂,还是古罗马遗泽至今的典雅风流?为什么不是雅典AEK或是帕纳辛纳科斯? 为什么不追随卡佩罗移情尤文或者卡福的AC?或者就因为那是阿根廷人用机关枪扫射过、对着摄像机镜头狂吼过的地方。或者这些都不是,只是因为某个人刚好在 某段时间陪你走过某一段路程。白岩松说,11年的时间里,巴蒂陪他走过青春渐渐老去的时光,他为他的儿子取名为白巴蒂。沈冰说阿根廷一位诗人说过,现在会 结束,将来会结束,只有过去永不结束。

打个电话给龙辉,他表示很惊讶,说《南体》那个特刊我看过,10快钱太贵了,没买;巴蒂,那是你的偶像;我正陪领导打牌呢。这个博客上的愤青在领导面前更像一个娈童。

只有不满现状的人才会留恋过去?或者将来的某一天,我会回忆起这个看《南体》、看巴蒂的夜晚。

05.3.22:我读的杂志(一)

1、《万象

大概是03年末,寡居阳江的日子,孤寂而冷清。三两个星期一次回广州,大体是耐不住寂寞的人,而往日的朋友或为应卯或为学业正无暇旁顾。百无聊赖中,学而优成了经常光顾的去处,那里仍有一些旧梦可暖冷怀。

在进门不远的圆形书架上一本方形开本的《万象译事》吸引了我。内容均为西方文化著作的翻译,资中筠、陆谷孙、董乐山、施康强、董桥、刘绍铭,单冲着这些译者的名字,就叫人起难以割舍的情怀,更兼里面有以赛亚·伯林的论作及《欧洲风化史》和《爱欲经》 的选段。98年出的书,要价只是18元,实在是物超所止。刚取走书斜眼一看,旁边一排排放着名为《万象》的杂志,也是方形开本,精美的装帧下是美丽的文 字,文坛掌故、新潮近说、港台文事、欧美风流,或厚重质朴或轻灵飘逸,实在惹人怜爱。薄薄的一本,标价6元,5卷60本,算下来也要360元,对于当时尚 保有节俭美德的人来说,实在是于心不忍。于是先挑了晚近的几本,无奈回来之后,心里发痒,于是又分几批,陆续凑齐。

网上有人说这本海派杂志充满着小资的情调,小资得这么有型,贴上这个标签也无不可,于是以后期期不漏。直到05年第一期,在红枫叶,当把书拿到柜台的时候,老板说,杂志升价了,9元。虽然有点心疼,然上了贼船,也就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

2、《读书

99年的夏天,高考已经结束,宿舍里一片狼藉,一堆应时的图书,藏之无味弃之可惜。无意间打听到中山路的旧书摊可以论近收购,于是和舍友收拾起来,连同本想舍弃的水桶一起卖掉,每人分得38元。

累赘处理停当,而接送的车下午才到,那就逛书店吧。

太平路的几家书店在潮州这座小城就相当于现在广州的购书中心。在文友摆杂志的书架上,《天涯》 是很久以前就看见过的,当时隔壁班的几个文学青年把这本杂志当成他们的圣经,整天捧在手里,让人看着觉得很有品味。在《天涯》旁边放着的几本《读书》却是 第一次看到。就像工作后有位同事填写个人资料在特长一栏填上“读书”两字让人看后肃然起敬一样,看到有杂志以读书为名还是想看个究竟的。只是当时对这本据 说曾经呼风唤雨独领风骚的杂志的内容一窍不通。要不是在作者中看到了陈平原这个名字,写的是有关北大百年校庆的内容,估计我是不会买下来的。至于陈究竟有 多nb,事实上我也不甚了然,只是宿舍里有一位他的村里人在吹水的时候提到这个名字。

后来每到书店,都会顺便买上一本,刻意搜罗的兴致是没有的,毕竟那些正襟危坐的文字见不到作者鲜活生动的性情。

去年在网上下载到读书20年的压缩包。显然沈昌文时代的读书较之汪晖让人更容易亲近。常常听说80年代是一个文化风云际会的时代,在那时的《读书》里面的确能够一窥端倪,也算是让人附庸了一把风雅。

05.4.4:收藏《藏书家》

在《中华读书报》上读到一篇报道说《藏书家》出完第十册就要停刊了。以前在学而优见过这个杂志:右上角用刀切去,杂志变成五角形,“藏书家”三个字只墨印出几个笔画,封面有点老旧,内容多是黄裳《来燕榭书跋》一类的文章。当时以为就是一般的书籍杂志,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这个杂志就要成为陈迹,每期4000册的印数,或者正有收藏价值。对门的一位同事说以后买了房子,就用书籍来做装饰。我则幻想着数百年以后,这或者就是子孙们一笔不菲的财富,也算一种积德吧。

到了学而优,第一册已经找不到,第十册还没有到来,有多少算多少吧。付款的时候排在一条30多人的长龙后面,大多是些中学生模样的人,每人手里都拿 着动感地带的购书券。之前一位朋友告知在中大充值100元动感地带,可以付送100元的学而优购书券,可惜实在太忙,终于没法成行。这算是一点小小的遗 憾。

补记:后来时任女友、现任老婆看到这些文字,特意在淘宝给我买了第一册,说是给我惊喜!年前在购书中心闲逛的时候看到这本杂志又复刊了,复刊号与之前相比,无论是开本还是内容,都比之前大一些,右上角也不像之前切去一点,初看起来更像一本书。

05.12.20:买了老魏的书

老魏终于出书了,书名是《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就是他的博士论文?),收在甘阳和刘小枫主编的“政治哲学文丛”,华夏出版社2005年11月1日出版。

首先是在红枫叶看到刘的《现代性及其敌人》,一翻发现这套文丛里还有老魏的这本书书,可惜红枫叶里没有《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本来《现代性及其敌人》写的施米特的政治哲学,好久以前已经决定不在故作高深,买这种看不懂的东东。但为了按图索骥能找到《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所有还是买下来了。

回来后试着在当当寻找,居然找到了,也不知道看得懂看不懂,买下来再说。

老魏也跻身国朝著名思想家的行列了吧!

补记:谭步云老师在博客里说老魏将这本书送给了他,读后谭老师的感觉是:读朝勇兄书,方知学问可以如斯为之,且叹其文笔之妙。

06.4.27:《非常道》

去年在红枫叶看到《非常道》的时候,并没有十分在意,随手拿起又随手放下,以为又是哗众取宠的大杂烩。没想到后来媒体对此书好评如潮,忍不住终于找来看。

余世存这本书的副题是“1840-1999的中国话语”,封面上有“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值此非常时期,必有非常话语……”一段话。就 像一个瘦小的妇女,此书“没前没后”,既无前言又没跋语(后来才知道这是有苦衷的),然而这个妇女却含有教科书对我国广大劳动妇女标签式的评价:勤劳、坚 强、吃苦耐劳。全书分为“史景”、“政事”、“文林”、“英风”、“狂狷”、“骨气”等三十二个部分,记录了曾国藩、左宗棠、孙中山、袁世凯、胡适、陈独 秀、毛泽东、蒋介石、陈寅恪、李敖、王小波等重臣豪雄、草莽先锋、文人斗士的非常之言,与《世说新语》体例类似而精神迥异。《》是生命的勃发和个性的张扬,《》固然也有不屈的战斗,更多的却是无力的反抗、无奈的宿命和无尽的苦难。这也是前面所说的此书“无前无后”的原因。事实上序跋本来是有的,就收在张立宪独立主编的《读库0601》里,分别是王康的《走向历史破晓时分序余世存先生<非常道 >》和余世存自己的《<非常道>后记——关于类人孩语》。

不谈政治了,挑点好玩的来说说。

于省吾:“在读书人中,我是有钱的;在有钱人中,我是有学问的。”

多么牛逼啊!作为一个理想,现在都是极其诱人的,看得人差点都流口水了。于省吾研究古文字,撰有《甲骨文字释林》,主编有《甲骨文字诂林》,至今嘉惠学界。可能那个时代真正弄古董的人都能搞到钱。容庚文革的时候红卫兵批他把国家文物卖给美国人,容老辩护说他是造假卖出去了,是一种爱国行为。又造假,又赚钱,又爱国,还可以调戏小红卫兵,多么潇洒!

辜鸿铭:“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只见一个茶壶倒多个杯里,未见多个茶壶往一个杯里倒水。”

这个文化怪杰倒是说出了很多男人的心声,问题是艾老师和黄师兄看了会不高兴:为什么一定要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而不能倒过来呢?不过从倒这个动作来看,这个比喻还是比较贴切的。

可惜这本书里像李敖、王小波这种当代人的分量太小了。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人越来越没有趣味了?还是环境越来越不让人潇洒呢?这让我想到了易中天的《品人录》。

《品人录》里写了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和雍正五个人。五个都是杰出优秀的人物,然而五个又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不是身败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 击就是死后背骂名。这当然和性格有关,项羽头脑生虫,曹操奸诈狡猾,武则天手段狠辣,海瑞迂腐偏执,雍正猜忌刻薄。易中天分析说就算他们没有个性性格的缺 陷,他们也不会有好果子吃,这是由中国传统(?君不见又有八荣八耻的出笼)喜欢德治——不要说法治,连人治都不是——决定的,而德治又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 只强调群体意识而否定独立人格个人价值所决定的。具体论证从略。

我感兴趣的是这五个人之间的比较,易中天说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甚至包括中国人?)都有点江河日下的意味,五个人都有个性,海瑞虽然比曹操道德高 尚,却乏味得多;雍正显然比项羽成熟,却远不如项羽让人心动令人心仪。陈伟武老师上出土文献课的时候说道中文系的老师也自叹一代不如一代。

是因为大家都成了九斤老太,变得喋喋不休,是今不如昔的心态在作祟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06.4.27:《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易中天号称厦大中文系教授,有点不务正业。简介里说他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专业著作,坊间我至今没有看到。有人说他是学术明星,因为喜欢上电视,跟余秋雨一样。

学者上电视没什么关系,只要真的有料道,易中天的史学随笔既有历史的内涵,又有漂亮的文笔,最主要是明白晓畅,启人心智。中文而以历史名,这有点像老魏,吃着中文系碗里的,看着哲学系锅里的。我看过他的《帝国的惆怅》、《品人录》。

刚刚又看了他的《美国宪政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美国是我喜欢的国家,宪政是我想要弄懂的问题,如果有我们的反思就更好了。这本书差不多满足了这样的要求。

两百多年前,北美大陆上刚打完独立战争的几十个乡巴佬(书里这样称呼他们),包括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等觉得当时由十三个殖民地组成的松散的邦 联国家有很多的问题。然而具体到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没有一个人有明确的构想。没有构想也没关系,先把会开起来再说。有一点他们倒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追 求自由和幸福。至于其他的问题,各个州的代表都各有打算。因此开会的过程相当搞笑,会议从1787年5月25日开到9月17日,近四个月的时间,有迟到 的,有早退的,有回家了又回来的,又回去了就不回来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看似一团乱麻的局面里,这几十个乡巴佬楞是硬生生地把《联邦宪法》给整出来。这部世界首部成文宪法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设计把美国弄到现在这样的一支独秀,想整谁就整谁。至少我认为这样的制度在治理内政方面不说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最不坏的了。

因为写得通晓,读完后让人对什么是宪政,什么是共和有个感性的认识,政治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不像世界上的某些国家,打天下的时候就会拿起枪炮,等到人民要一点点可怜的自由的时候,就变得毫无商量的余地了。

学术乃天下的公器。易中天说他一贯认为学术是一种好东西,好东西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就要换一种说话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畅、有趣而不装13。

06.5.8:《读库》因缘

我是从龚晓跃的博客知道老六(张立宪)和《读库》,大概是去年年底的时候。那时作为试刊的《读库0600》还只能从张立宪处直接邮购,虽然有点心动,但由于怕麻烦,也嫌贵(加上邮费一共要40元),就搁下了。

直到在当当看到30元一本的《读库0601》我才把它买下来。文字是好文字!沈胜衣的《香港词人记痕》一如既往的温婉雅致,印证了香港流行歌词并非一味下里不堪。知道沈胜衣是在天涯的“闲闲书画”,人称岭南沈胜衣(莫非广东?广州?人),后来又在《万象》读到他的文字,印象最深的是《哀艳达明词》一文。后知后觉的我直到前年《南都》做了达明的专版之后才疯狂迷恋这两个文艺青年,尽管之前通过彭浩对其略有所知。如此周折的机缘使我对这个文字满是“骚味”的“沈郎”尤为关注,臭味相投,自然也就倍加喜欢《读库》了,更何况里面还有《周星驰龙套家族》这样有趣的文章。于是追买《读库0600》也就顺理成章了。

按照老六博客的指引给他发去短信问0600还有没有库存,答曰有。留下通信地址后第二天去银行汇钱,发短信告知老六,得知书已于上一天未汇钱之前寄 出,顿感温暖。由于之前女友知道我要《读库》,在我收到书的第二天她短信告诉我也向老六订了书,于是又买了一册签名本。老六的字不甚漂亮,但如此机缘,也 算珍贵。食不重味,书可重复。0600里有老六自己写的《球客列传》,得知央视的张斌原来是他的大学同学兼死党,都是好玩的人。

06.6.14:《八十年代:访谈录》:比较失望,一点好玩

本周一《南都》的“阅读周刊”有两篇《八十年代:访谈录》的书评,对这本书的评价分别为“失望”和“一般,没有惊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对历史的评判,对于亲历其中的人们,更可能会说:我所知道的比你还多比你还精彩。因而这两篇书评不满这本书怀旧甚至有点自恋的基调,认为怀旧是衰老的表现。

对我来说,八十年代是充满魅力与诱惑的,因为青春,因为理想,因为激情,尽管那是别人的。然而每每想起,内心还是一阵颤栗,一阵热血沸腾的颤栗,与关注房价的涨跌、职务的升降、收入的多寡相比,那是怎样一种洒脱和浪漫!现在的你我活得多么犬儒多么乡愿!

所以,当我在《万象》上首先看到查建英对陈丹青的那篇访谈,我心想,多么牛逼啊,就冲他脱口而出的那些“他妈的”。随之心中也浮现出一大串的名字,我是如此地想看看他们当时是怎么活的,就算是想入非非的意淫。

书出来的时候跟我心中重叠的名字聊聊无几。阿城之前我只知道他的《棋王》,他在那个圈子里面似乎声望极高,很有些名流做派,吸大麻,起幻象,贯通天人,遁入老庄,几近魏晋名士风流。陈平原最令人失望的,说得不外乎文革后大学生的勤奋、从中大到北大师从王瑶、学者的人间情怀、“二十一世纪文学”的提出、和钱理群、黄子平在《读书》上的“锵锵三人行”,喋喋不休、自恋无比。

好玩的也不是没有,那就是现在和刘小枫一起弄政治哲学的甘阳。这个第一个引进伯林“两个自由”理念的人,就像伯林所比喻的狐狸和刺猬,是一只刺 猬一样的狐狸,或者说狐狸一样的刺猬。1982年他当时在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读研究生,一下子就搞到海德格尔身上,和刘小枫、陈嘉映、王庆节、周国平等一 起弄了一个“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卡西尔《人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悲剧的诞生》、韦伯《新教伦理》、萨特《存在与虚无》等就是那个时候他们翻译出版了,此外还有刘小枫的《诗化哲学》和《拯救与逍遥》以及周国平主编的《诗人哲学家》都是在80年代弄出来。当然,我至今仍怀疑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这些大名鼎鼎的经典。不过,就冲着这股热情想起来都让人激动。后来他就跑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去了,现在还兼任着中大哲学系客座教授。2002年北京三联出了他的随笔集子《将错就错》,谈历史、谈美国、谈大学、谈掌故、谈文化,都简短可读,富有情趣。

至于书里其他人的访谈,崔健、北岛、田壮壮、刘索拉等,对其兴趣逐个递减,也就匆匆浏览而过。有人经常为了一首歌而把整张唱片买下来,书也差不多吧。

再说点技术上或者态度上的问题,书里居然把甘阳在北大的导师,黑格尔和新黑格尔主义专家张世英写成“张士英”,是一人两名还是作者编辑的失误? 反正google上是没有一个搞哲学叫作张士英的。(所谓“外事不决问google,内事不决问老婆”)记得有一次把老师谭步云写成潭步云,被谭老师狠狠 地调侃了一番。但愿这不是甘阳的失误。

另:阿傻说他就要书里面甘阳的部分,是复印给他?撕下来给他?还是整本借给他?阿傻自己决定吧。

06.7.19:近代散文抄

自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翻译过来后,钱钟书、沈从文和张爱玲就复活了。我喜欢的几个读书人,比如止庵、沈胜衣都爱读他们。爱读他们的人通常也喜欢周作人。对于前面三人,虽然也知道他们的好,但总难在感情上找到共鸣。

周作人不一样。

我是在还没有这么多人喜欢周作人或者说不知道有这么多人喜欢他的时候,就读他的书。前几天在“闲闲书话”看到有人发贴说“不谈知堂你会死 啊?”才确认了终于有人对言必称知堂感到愤怒了。我总想喜欢点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然而难。就像之前我以为很少有人会喜欢米兰·昆德拉,没想到现在这两个名字都成了某种思想的符号和文化的标签。

不过沈启无知道的人应该就没有那么多了。这个和俞平伯、废名和江绍原一起并称周氏四大的弟子的人,在1944年被乃师逐出门户,是年4月周发表《破门声明》, 断绝与这位追随自己多年的弟子的一切关系(在1933年出版的周作人自编书信里,收入了他与沈启无的25通书信,少于俞平伯的37通,多于废名的17 通),罪名是附逆和背叛师恩。沈是北平沦陷区文坛的活跃分子,曾在伪华北作家协会等机构任职,并两次赴日参加大东亚文学者代表大会,看来附逆事实。我觉得 好玩的是,已经附逆多年的人又如何以附逆之名去定别人之罪呢?

文行不一的人不说恒河沙数,至少也不是凤毛麟角,比如人们熟悉的海德格尔。周作人是,沈启无也算一个吧。沈启无有什么文呢?我不知道;大学里的文学史付诸阙如(如果不是当年读书不认真“一不小心”略过的话)。我只知道他编过上下两册的《近代散文抄》, 分别于1932年的9月和12月出版,大致以晚明公安、竟陵两派为中心,收录17人的172篇作品。书前有当时关系正好的周作人所写的序言两篇,书名则由 大师兄俞平伯所题,书后并有俞的一篇跋文。文学史里我们知道周作人大倡“人的文学”,并身体力行所谓小品文。其实在这两序一跋里有具体明白的论述,总的来说是要“诗言志”而不要“文载道。”

钱钟书评价此书和沈启无说:“对于沈先生搜辑的功夫,让我们读到许多不易见的文章,有良心的人都得感谢。”当时而言这些文章确实不易见到,时至今日则应不难了。1996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了《闲雅小品集观》,收入明清文人小品50家,远较沈选齐全。2005年11月东方出版社重印了《近代散文抄》,典雅清素的装帧,还有俞平伯清秀隽俊的题字,就买下来了,以供收藏。

04.12.14:让《万象》替代《书城》

土匪无头无脑问“书城不玩了吗”。原来是他订不到《书城》,怀疑这本要办成中国的《纽约客》的杂志就要关门大吉了。

《书城》的确越来越不行了。忘了去年哪一期,在杂志的最后一页满满地罗列了几十位当代中国最NB的文人,广告词说:有一天你遇到这些人,记得跟他们 谈《书城》。滑稽的是,从那以后,这些人就几乎没有在上面出现过。每期的作者简介里都是些在校的研究生,不是说研究生不好,我们都有很多研究生朋友,他们 都很好,反正我的意思大家明白。

关于《书城》,有个美好的回忆。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跟xmq在l老师的委托下,在学五前摆摊吆喝免费派送杂志。花花绿绿的封面,初看以为是教女人 穿衣服画眉毛的。打开一看,赫然有陈平原、甘阳、刘小枫、李零之徒的名字在。也不顾业主宣传推广的目的,先藏起一堆抱回宿舍益街坊,颇引起轰动,有几个女 同学还打来电话说要预约,感觉很有成就。

后来由于惯性,每个月都会买上一本,直到温碧霞出现在里面做广告,心想一本读书杂志怎么搞这些东东,还是朵过气的明日黄花。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心 想,只要有好文章,管你温碧霞还是李丽珍,就算夕树舞子也无不可。可惜的是那些有份量的人跟小李小夕一样,从此抱起琵琶全遮面。

于是公报私仇,叫土匪转投《万象》。辽宁教育的《万象》,小小一本,印刷精美。有人批评其怀旧兼小资。我的看法,小资倒未必,但怀旧系确然,颇切合dilthey这种伪文化遗民。《读书》的老主编沈昌文助其网罗了一班“遗老遗少”、新旧“海龟”,负暄而谈里有民国掌故,还有英美逸事,港台风月。谈谈老处女,说说暴露狂,咸而不湿,含而不露。引用杨锦麟的话说,点题一个字:

一个大,四个x,爽!

最终土匪当然是接受了。

04.12.2:去海南

去了两天海南,不会“边走边爱”,因为没有“带一本书去海南”,所以也就没有“一路走来一路读”。倒是平生屈指可数的两次坐飞机的经历都赶在中国空难的高峰期。让感觉还没活够的我,一路提心吊胆。

办完事后去了博鳌。海水和海滩都很好,站在上面看几个为了拍照而让席卷而来的海浪湿了身的女人,又感觉海水和海滩都一般般了。

然后去了亚洲论坛的会场。在故宫的时候,看到穿龙袍拍照的男男女女,心里不屑地d了几句。没想到来到这里自己也不能免俗,在泽民和锦涛两位同志曾经战斗过的主席台和讲台上都拍了照片。在回宾馆的路上,彷徨再三,还是删了,算是留住了一点气节。

总算也赶了时髦,写了一篇游记,甚慰!

04.11.27:纪念黄霑

又一个喜欢的人物去了!

今晚吃完饭经过报摊的时候,看到那里贴着一张白纸,广告羊晚有黄霑去世的消息,没有像听到张国荣跳楼的消息时那么惊讶,但心里还是一阵发紧。昨晚在车上听到司机播放《上海滩》,顺便聊到黄霑,心理还庆幸又遇到知音,没想到几个小时之后,斯人已去,空余伤叹!

忘了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看他主持的《江山如此多娇》,深为他的才学所折服,心想香港也有这样的人物!后来路路续续知道他的一些风流韵事,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对这些奇奇怪怪的人总有特殊的好感,至今还保存着他跟顾家辉2000年演唱会的录像。

之前只知道他毕业于港大,学的是文学,今晚看翡翠的纪念节目,才知道原来他的导师就是饶宗颐,既然如此,他所取得的任何成就也就理所当然不足为奇 了。说来也巧,昨晚才把自己博客日志目录的名称改成选庵,取的正是选堂固庵(饶宗颐潮州人,字固庵,号选堂)的意思。让人不得不感叹世事的奇幻,更增加了 一层怀念的机缘。

花甲之年,驾鹤西去,亦可算寿终正寝了。悲伤自可少去一些,只可惜本来就不多的性情才子又少了一个。无趣的人们依然长袖善舞,而乏味的生活还得继续。

04.11.19:个人的历史,昨日的世界

当别人嘻笑怒骂数落着张艺谋江河日下的时候,我总是三缄其口;其实何止老谋子,几乎对于所有的电影,当大家口沫横飞的时候,我总是在一旁扮起深沉,一言不 发。以前我可不是这样的,只要有人问我对一部电影的看法,我总是大加赞赏。后来发现这是一条错误的批评路线,只能暴露我的浅薄和无知。“xxx也算好啊? 你有没有看过xxx,那才叫电影!”于是变得老谋深算,以不臧否优劣为上策。

现在冒着旧病复发的危险,要来赞赞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顺便拉扯点别的东西。

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叙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他以诗人的感情,小说家的技巧来再现历史,熔哲理于抒 情,使历史事件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描写了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披露了在那时期,他所交往的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正因 为此,《昨日的世界》不是自传,胜似自传,不是回忆录,胜似回忆录,它在广大读者中永远具有魅力。”

对于见多识广的先生,比如彭浩,这或者不名一文。因为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他凌乱肮脏的床上,我第一次见到茨威格这个名字,还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个小说。在昨晚,在中大80岁生日的校道上,当我说到茨威格的时候,龙辉随口就说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唉,农民就是农民,总是有“习以为常”的“惊人发现”。当我开始“一个人的回忆”的时候,人家早就搞定了“一个陌生的女人”,这让我不胜唏嘘。

历史没少读过,如果从小学算起,历史的教科书就读了十几年。然而当时为了考试而背地滚瓜烂熟的内容,现在有哪怕是一小段的文字能让人心有戚戚,我已记不起来了。就像是《金蔷薇》之于《荔枝蜜》,为这些引入歧途的“知识”,我们要耗去多少宝贵的时间。

舍斯托夫引德尔图良的话说:“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我越来越不喜欢理直气壮的真理和不容置疑的客观。历史是这样,文学也是如此。王起、黄天骥 诸先生自是让人仰止行止,然而他们编的文学史教科书我至今想不起有什么打动人心的地方,显然,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让我遥想起千年前春江花月下那个满腹 幽怨的闺妇,而刘小枫对冬妮娅的记恋,又使我对狂热的革命如何自以为是地一次次践踏美丽的爱情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一个朋友说任剑涛曾在上课的时候说过:“《欧洲风化史》 那才叫历史。”确实如此。“谁要是没有在1789年以前生活过,那就压根不算生活过。”“那时代的文学艺术,呈现了一派无可挑剔的、辉煌的美。其中无一不 美:女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迷人,男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文雅,连真理都不是赤裸裸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是披着滔滔不绝的俏皮话的外衣。玫瑰不再有刺,罪 孽不再丑陋,而德行也不再面目可憎。什么都是芬芳馥郁,优雅动人,光华照人。人们不再为内心的悲苦、肉体的疼痛和罪恶的阴谋阴沉着脸。欢乐和幸福使他们脸 上的每一道线条都显得生机勃勃。眼泪被微笑稀释,而痛苦只是升腾到更高一级欢愉的一个台阶。”这样的话在爱德华·傅克斯的书里比比皆是。满怀感情的优雅的 文字,虽然讲的都是内衣、性爱跟妓女,已然很难让人有猥亵的联想。虽为关乎风月的叙说,却是世情人心的渲染。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与我何干,“光荣革命” 流不流血哪又如何,新教伦理怎样把资产阶级的车轮推向世界,也留给韦伯去烦心,寻常巷陌里的笑泪歌哭才能拨动人们心里的琴弦。

《昨日的世界》与这些正有异曲同工之妙。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维也纳这个哈布斯堡王朝500多年的统治中心,生活其中的人们如何优游自在地享受着战 争前这短暂的光阴,全然不知一场灾难正向他们慢慢靠近,男女老少如何为一个音乐家的出游而奔走相告,而一场歌剧的演出往往引出万人空巷的局面。终于战争来 临,跨过一条国界,仅仅无分钟的路程,中立的瑞士和战争中的奥地利却是决然不同的景象,同样的春光照人同样的春风拂面,一边是红杏枝头闹一边却是感时花溅 泪;在战后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的日子里,人们是多么为吃掉一个鸡蛋而后悔不已,因为就在这吃完一个鸡蛋的功夫,它已经可以换来一辆漂亮的汽车;而就在两次战 争的间隙,健忘的人们如何又投身到新的狂欢里面去,轻信的他们以为噩梦已经醒了,集体的疯狂不会再来;还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里尔克、罗曼·罗兰、弗洛伊 德、高尔基、乔伊斯、罗丹,他们跟作者,作为一时风流,如何在平静的日子里互相唱和,又如何在动荡的岁月中惺惺相惜,在茨威格的笔下都有生动感人的描写。

正像书的广告说的,茨威格用诗人的才情和小说家的技巧,加上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把60年的历史在30几万字的篇幅中展现出来。对于吃腻了粗糙无味 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人们来说,阅读这样的书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网上有个家伙说他用一天的时间把这书看完,落下了脖子酸痛的毛病,去医院花去了这本书几 倍的药费,虽然如此,犹感愉快。美中不足的是,书是九十年代初三联出的,质量及其恶劣,文字漶漫、印刷歪斜、纸张发黄,一个同事看了,对我的书品表示怀 疑,一口咬定那是街头的盗版书,害得我一个劲地解释那些人只会盗版《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种书是不会入他们的法眼的,最终他还是将信将疑。不过这是中国书商的问题,与茨威格无关。

04.11.9:四重奏

1、意大利的足球。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喜欢了罗马,顺带也喜欢意大利足球,原因很简单,大部分时间,就是这些球队陪罗马玩的嘛。与此同 时、自然而然、无可厚非地也就喜欢了黄健翔和张路,感觉他们好像也是罗马的球迷,于是就引以为知己。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两个在一起比较好玩。先说黄健 翔,我用的是排除法,韩乔生不用说了,他本来是搞娱乐的,误打误撞进入体育行列,主要是为大家提供笑料用的。刘建宏太喜欢抒情,“在这样一个夜晚”之类的 话让人觉得他应该跟赵忠祥一起搞春节联欢晚会比较好,还有他那跟猪的外泌尿器官一样的嘴巴,容易让人在看球的时候产生邪念。段暄呢,说话就跟他的姓氏一 样,句读没学好,断断续续的,让人听了很着急。张斌已经退居二线了,没办法。于是就剩下黄健翔了。至于张副董,他那鸭子一般的“嘎嘎嘎嘎”的笑声,还有别 具特色的“对”、“没错”、“哎哟”、“没进”让人听了特别亲切。于是尽管星期天的晚上是黑暗前的黎明,我还是从星期一就盼望它的到来。遗憾的是今年罗马 已经分崩离析,我最喜欢的教练卡佩罗又去了我最不喜欢的球队尤文图斯,加上战绩不佳,势利的央视也很少转播他们的比赛。雪上加霜的还有,黄健翔不知干吗去 了,换成刘建宏在那唧唧复唧唧。只希望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春风,这种不利的局面能尽快得到扭转。

2、吴宗宪的节目。之前认识吴宗宪是因为那首《是不是这样的夜晚你才会这样地想起我》,没想到后来转行了之后变得这么牛。怎么牛法由龙辉补充。我想 说说跟他在一起的几个女人。大S太漂亮了,喜欢;小S太淫荡了(看看“康熙来了”就知道了),也不错;就算是花瓶一样的S.H.E,里面的S也令人心动; 现在的阿雅,哈哈,以前龙辉老是听她的“红豆,青春豆,挫搓搓,搓搓搓……”觉得很恶心,现在也觉得很可爱了,特别她多次强吻吴宗宪未遂,让人觉得无聊中 带着韵味,也可以将就。

3、张国荣的一切。我也觉得很奇怪,我的趋向跟huige又不一样,怎么会喜欢这样奇奇怪怪的人。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有近一百首他的歌曲,有近二十 部他的电影,有四五部他的演唱会,去卡拉ok会点十几首他的歌曲,两三首自己唱,两三首别人唱,剩下的用来听。还有,他死后还写文章来纪念他。(文章未发 表)

4、周星驰的电影。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最喜欢的是《国产零零七》, 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谢熙的床上,笑到差点摔下来,后来又看了n遍,最后用google搜索电影的台词,保存起来。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我说过是他激活了我 的幽默细胞,如果我有的话。除了前些年来过北大,最近又听说他先后在香港大学和汕头大学跟哈佛的李欧梵对话骗学生。说过“我以为我拍的是悲剧,是你们说它 们是喜剧”,“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后现代,你们问李教授吧,是他这样说我的”,“什么对我影响最大?会不会是爱情呢?我也说不准”之类的话,益让其讨人喜 欢。

04.11.9:我不做梦已经很多年了

“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谢熙在他一本盗版的王朔文集的扉页上写着两句话。曾经一个风流倜傥浪漫多情的翩翩公子如今躲在五羊新城的豪宅里读英语,即将游学英伦。我觉得这两句话好,稍作修改,变成"青春懒作赋,皓首不穷经",作为签名放在我的博客上面。

也是,那些皓首穷经的风流蕴藉的幻想在苍凉的岁月里已被雨打风吹去,虽然仍是青春作伴,如今已是懒去赋诗了。

直到前些天看凤凰卫视的中大特辑,又让我热血沸腾起来。本来她“山高水长”也好,“面向大海”也好,都只是满足我在向别人吹水时的虚荣心。可恶的是 里面朝花夕拾起来的几个老先生,是他们又把我勾回到曾经的年少轻狂。什么?我没有轻狂过?其实我自己也是刚刚发觉,赵传歌曲里面“外表冷漠,内心狂热”, 那真的就是我。

突然又听到程老师去世的消息。我一向厚古薄今,读书的时候与程老师也只是有过一面之缘,那是二年级读书报告会的时候,我这才想起当时他做总结时候的 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王勃用“俊彩星驰”形容过多才的英彦,难道这样的生命都要像星星一样飞驰而逝?不禁又想到了李新魁老师。谭步云老师说,李老师曾经说过 王力写什么书他也要写什么书,利用王先生不懂古文字的弱点,甚至要超过他。就是这样一个满腹经纶才气横溢的生命也早早地离去了,平添后来者的无限哀叹。在 李老师的身后,中华书局为他出了纪念文集,我有幸在早已关闭的树人书屋买到一本,自作多情,以为纪念。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这两句诗,刘心武曾经说是他梦里妙笔生花生到的,并欲据为己出。这也难怪,确为佳唱。对于这些先生,我 不敢谬托桃李,然而春风春雨里,那些共同把盏临风过的人,前辈的、同窗的、逝去的、共行的,尽管江湖路远、夜雨滴愁,点燃在年少轻狂日子里的那盏灯,十年 后应该仍能明亮如昔。

是的,为稻粱谋的日子死水微澜、粗糙僵硬。有人失去爱情,有人害怕结婚,有人纪念着他的单车,有人重装着他的电脑,有人相信行者无疆,有人守着一地鸡毛,有人说他有钱但没自由,有人除了自由特别缺钱花……

而我,就借着这些回忆的温热,在旁边取暖,回忆完了,搓搓手也就走开了。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自由,我却用它来发傻。诸位,我不作梦已经很多年了。

04.10.9:《金玫瑰》——书的回忆之一

在2004·10号的《读书》上有一段话的大意说:一本好书就像一只小鸟,你不及时抓住它,它飞着飞着就会不见了;又说,既然是一只鸟,有时,它飞着飞着又会飞到你的掌心上。

1999年的冬天,大学刚读了半年,级里突然说要到广州日报印刷中心参观,名额有限,要抽签决定哪些人可以去。平生屈指可数的几次狗屎运落到我的头上,居然被抽到了。

由魏老师带队,参观很无聊,(是参观的内容无聊,不是说魏老师无聊)当时王朔正在跟金庸吵架,忘了是哪家出版社,眼明手快地出了他们以及看热闹的人 们论战的文集。这次参观的人每人可以免费得到一本,这本书在从803搬到314之前被我扔掉了。这里要说的是另外两本书(一套,中国卷跟外国卷),人民文 学出的《重读大师》,这是那次参观的唯一收获,不过是要自己掏钱买的。顺便说一下,那次来回都是坐公车的,回来的路上,第一次见识了魏老师诲人不倦的热情。记得当时一位同学(就不点名了)问了他很多问题,说忘了那本书叫什么名字,是《动物凶猛》还是《动物庄园》, 读了之后不知道什么意思。当时我心想,这位文学青年现在还在读童话啊?怎么都跟动物有关呢?不好意思,当时这两本书是什么东西我之前没听过。魏老师当然不 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可以想象接下来的热闹场面,车到了西门,他的讲解还没有说完,只能悻悻下车。在这个过程中,记得魏老师说他都差不多不读当代作品了,偶 尔读一下的就只有余华等几个人。大家知道,他那时正在读海德格尔。不过现在恐怕连余华也不入他的法眼了,如果没猜错的话,放眼当代中国士林,也就刘小枫他 暂时还不会说坏话。

终于说到刘小枫了,这才是这篇文字我要说的。在《重读大师》里面有几篇他的文章:《一片秋天枯叶上的湿润经脉》、《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和《记恋冬妮娅》, 分别写了卡夫卡、巴乌斯托夫斯基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当时刘小枫还没有这么火,但他的文笔实在让人倾倒,少有的一篇文章可以让我读上几遍,刘的这几篇就是。 我心想,这女人怎么就这么牛(之所以会认为他是女的,都是拜我们系陈小枫老师之赐)!这几篇文章给我造成的影响是:第一、觉得有机会一定要读卡夫卡(这个 工作后来由志杰完成了,他有卡夫卡全集,发展到后来,两个人差点合为一体了);第二、疯狂地迷恋上冬妮娅(自暴一下家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至今没有读过),后来才知道,龙辉对此也有同感,一个女人能够让玻璃辉那样心动,真是不容易,可见刘的文笔的魔力;第三,一定要找《金蔷薇》读一下。

顺便利用一下中学学到的插叙艺术,讲一讲刘小枫。自那以后,说来也奇怪,就接二连三地碰到有关于他的东西,首先是在《上海文学》随笔精品《守望灵魂》里面读到了《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小路》(昆德拉),《牛牤和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收集在他的《沉重的肉身》里面的篇什,之前他曾经用默默这个笔名在《读书》上发表过,轰动一时。接着又有《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拯救与逍遥》和《圣灵降临的叙事》等等。就是看了《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后,我读了《最与罚》,最终凑足了八篇书评里面外国文学这个名目。再后来刘小枫就很火,特别是有了魏老师和俊华这两条粉丝的鼓吹,简直是不得了了,这里按下不表。

插叙完了,就引入正题。当时疯狂地找《金蔷薇》,无奈始终找不到,那就找巴乌斯托夫斯基也行,还真的找到了。在北京路古籍书店半价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俄罗斯卷”《白天的星星》,里面收录了巴氏的《珍贵的尘土》、《砾石上的铭文》和《发现世界的艺术》。 如获至宝,冬天薄暮十分,天气阴沉沉的,一个人坐在渡船上,在凛冽的江风和轰鸣的轮船发动机声中,就着昏暗的光线读了起来。上了中大码头才感觉肚子很饿, 于是走到“大家乐”叫了一碗黄鳝粥,在等待的过程中又继续读了起来。听谭步云老师讲,容庚老先生也经常在晚饭后走到北京路古籍书店淘书,一有所获,便欣然 而归。当时听了,把自己都感动得一塌糊涂,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心想要是将来有人帮我写回忆录,加上这段掌故,哼哼,毕竟也是墨客骚人的风流雅事啊。哈哈, 那个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甘露的时光啊!(上面这一段如果读者感觉太恶心的话,可以跳过不读)

然而《金蔷薇》还是没有找到。不过文章开头说过,这只鸟一不小心就会飞回来。(这就是伏笔,文章就应该这样写)没错,后来真的来了,在工作之后,在大洋书城上面。上海译文的“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把这本书收进去了,就是刘小枫所说的戴骢的译本,名字也改成《金玫瑰》 了。《白天的星星》收的三篇文章都在里面,篇名有所不同。一流的作者和一流的译者,使文字流光异彩。刘小枫呼天抢地说“对受苦和不幸的温存抚慰和默默祝 福”这样的主题我是恍悟不到,然而要是早点读到这样的文章,谭步云老师“恕在下愚顿,想家的心情我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这样的评语就不会出现在我的百篇 作文里面了。

按道理应该为这段话加个抒情或者议论的结尾,但为了写这段文字,床铺地下的书都被我翻得乱七八糟,还是就此打住,赶紧去收拾吧。

人又感冒,热水器又坏,还没洗澡,唉!

04.6.26:毕业周年纪念

去年的今天从家里回来,之前的20号照毕业照,之后的27号毕业典礼,再之后的28号彭浩和大家一起发神经。谢熙早早地倒下,第二天醒来发现没穿衣服,他 说不知道衣服被谁脱了,之前他躺在一个人的身边,满脸enjoy的表情。志杰则爬到东区篮球架的上面,死活不肯下来,可能是人类返祖的表现。huige和 龟泉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可能正抓紧最后的时间进行他们的搏猛行动,反正我看到他们跟308的姐妹们逐个拥抱道别。我也很羡慕,就鼓足勇气,也跟着拥抱道别 了,遗憾的是当时太清醒了,要不假醉都好啦。

后来,我跟志杰被老魏抓到一旁淋雨,老魏滔滔不绝地讲着他的学术理想:要走东西结合的路子。之前醉眼朦胧的志杰问老魏:魏老师,你应该不知道我是谁 吧?同样醉眼朦胧的老魏说:开玩笑!你不是杰夫杰吗?喜欢卡夫卡!我怎么不知道?接着又指着我说,你又喜欢传统小学,嗯!很好!这正是我现在要走的路,我 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李贽、王夫之、顾炎武……这些人,如果加上欧陆那些思想,把他们贯通起来,哼哼!想不牛都难啊……老魏说得很爽,完全不知道雨正下 得很大,因为有位女生正帮他撑伞。只可惜雨伞太小,我们在旁边,天上和雨伞上的水,双水齐下,很快就湿身了……我忍,以后这机会不多了,能跟老魏一起淋 雨,以后老魏出名接着又百年了,我写回忆录,哼哼,想当时我们一起淋过雨,不仅谈到甲骨文,还说了海德格尔啊,真是小母牛坐火箭啊,我们真是亦师亦友啊! 爽!

之后情形就一塌糊涂了,那些所谓壮丁,不是自己倒了,就是去照顾那些已经倒了的人,当狗熊也差不多扑街的时候,身边找来找去,也就只有我跟李恒还有个人样,抱着助人为乐的同时还可以在深夜上女生宿舍的目的,我们豁出去啦,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可以想到啦,双赢啊!
回来后又辗转几个地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要离开老四川的时候,老魏急了,pk这个时候自告奋勇,可能是因为他还欠老魏的书没还吧,或者还有其他 的什么目,鬼知道呢,反正他站在唯一一个洗手间的门外,把里面的女生叫出来,又把排队的女生拦住了,嚷着说,让老魏先用一下,情形十分感人。

再之后,精力充沛的人又去唱歌,亲历历史的人说又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嗯,反正我没亲眼看到,也就不好乱说啦。回到宿舍睡不着,就想着上bbs写几句 好听的话,nnd不是嫌太煽情就是嫌不够煽情,反正只写了一半,芭蕉上来说可以睡啦,就把那一半发了。第二天发现不见了,不会是斑竹删掉了吧?反正也理不 了那么多了!

29号那天忘了做了什么,不说了。

30号早上,先到系里交毕业纪念册的钱。见到黄冀老师。黄老师最后教训了我一下,这是在学生时代接受的最后一次教训啦,要说一下的。她说,以后工作 了,不能把事情留到最后一天才完成啊,像现在都30号了才来办这个,要是办事的老师不在,那你就很被动了。我连连地点头,事实的情况是之前找不到李中生老 师,签名搞不了,事情也就没法办,但我还是虚心地接受了和风细雨般的批评,心想以后要是犯错被批评可能就是狂风暴雨式的啦。更何况之前我跟黄老师还有一段 故事,有一次我的衣服上粘了油迹,黄老师看到了说,这个应该在衣服下水之前,先打上洗洁精,不然浸水之后,这个油迹就看不见了。我了表示对黄老师的感激, 我决定赞扬一下她,没想到鬼使神差我说了下面的话:黄老师不愧是老女……哦,……黄老师的生活经验真丰富,谢谢黄老师了! 我觉得我的反应真是太快了,没有把“人”字说出来,真是太聪明了。

交完钱就来到了单位,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写半年总结,没有资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多简单的任务啊!扛!有什么办法呢?最要命的下午还要唱歌,迎 七一。单位的人很热情说让我留在那里吃饭。我说我还有事要办,匆匆溜会学校,参加阿傻的报告。下午换了一身漂亮的衣服,回到单位唱起了《大中国》。

晚上谢熙请吃饭,还有张英跟叶薇。两位女生(?)对桌子上面一个牙签罐很感兴趣,利用它搞了很多花样,大家都很开心。后来还去北门放风筝,实在是 太浪漫了。“扯高点!扯高点!”欢声笑语不断啊。还跟卖风筝的小伙子一起踢毽子,这回轮到那小伙子很高兴了。这期间不断收到上车的同学的短信,文采都特别 好,看得大家赞叹连连。

后来就回宿舍了,谢熙被叶薇叫了下去。我还在当心是不是我在学校的最后一晚要一个人渡过,谢熙就回来了,动作太快了。手里拿着两只小鸭(还是小鸡? 反正动物如果不是实物的话,我都没法第一眼就确定无误)形状的杯子,他说是野味张英送的,一人一只,实在感动!我把这理解成为毕业以后不是有鸭子吃就是有 鸡肉吃,反正就是有肉吃生活还可以就是啦。最后在睡觉之前收到野味的短信,她说她跟张英把所有的东西都带走了,不留下任何回忆。(大意如此)加上谢熙一句 “一切都结束了”,我在30号晚上最后被伤感了一下。

7月1日,吃完中午饭就等着单位的车来接,庄重说因为我在bbs上提到他的名字,他要留下来帮我搬行李,感动得一塌糊涂。后来还是出了几十块钱叫民 工帮忙,看着庄重身上和我差不多的脂肪,实在是于心不忍。然后上车,最后挥手的对象是芭蕉,之后在园东路上我再也没有往车外看。

大学就这样结束了。

04.6.26:又见韩乔生

欧洲杯意大利的出局,要是放在四年前,肯定让我痛彻心扉。那时,那群漂亮干净的小伙子,填补了我青春后期的感情空白。当然,这种感情是球迷对自己心爱球队 的拥戴之情,跟若干女球迷追捧贝克汉姆有本质的区别。四年之后的今天,所有的东西都不再那么狂热,除了toddi的口水和cassano的泪水,还让我心 有戚戚之外,其他都无足观了。相反,那些因为足球而衍生的副产品却吸引了我的眼球,比如那位久违了的韩乔生老师。

韩老师已经久未蒙面了,在这个不上镜就会被遗忘的时代里,他似乎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对于这位和周星驰一起,曾经激活启蒙了我的幽默细胞——如果有 的话——的人物,就这样销声匿迹对我来说实在太残忍了。感谢欧洲杯,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机会的同时,也给了我怀念欢笑快乐的理由。可喜可贺的是他终于不负我 望,凭着威风不减当年的锐气挑起了一个拥趸压在他肩上的沉重担子。在偶露峥嵘的几场战役里面,他又将自己的解说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韩老师可以说是解说员中的劳动模范,每场球赛总是不停地说呀说,完美地秉承了他的老师宋世雄先生的广播解说风格,马不停蹄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气贯长 虹、出口千言离题万里,从球员的技巧,一下子说到民族精神,然后不带转折地接到唐诗宋词,偶尔会加上球员自己或者球员他母亲的一点花边新闻,接着又面不改 色地立刻切回比赛现场。在荷兰对捷克一役中,韩老师把刘建宏晾在了一边足足有20分钟之久。刘老师多少也算个腕,他郁不郁闷我不知道,反正接下来意大利对 保加利亚一场,刘老师干脆罢工了,他把陶伟推上了前线,可怜的陶先生也只能重蹈刘老师的覆辙,在韩老师滔滔长江泛滥黄河一般的轰炸下,陶先生只能见缝插针 地挤上那么可怜的几句,我和一起看球的朋友一致认为那是韩老师说累了不得不拿起水杯的时候,陶先生才拣到的机会。

关于韩老师的经典解说,在民间已经流传很广,受引用的程度跟周星驰电影的对白和《蜡笔小新》的台词差不多,其泛滥之势跟他自己的解说激情不相伯仲。球迷网民们日积月累总结出了一条“韩氏定律”:韩老师解说时,眼睛里看着球员甲,脑子里想起了球员乙,嘴里说着球员丙,实际上指的是球员丁,观众听了以为是球员戊。
下面随机摘录几段网上流传的韩氏语录,以飨有心之人:“你看她们的短裤也很有意思,网球运动员的短裤是特制的,里面可以放好几个球不掉出来。哦,不 对,她们穿的是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各位观众,中秋节刚过,我给大家拜个晚年……” “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体能和对抗性训练,这样才能适应比赛中的激烈程度,否则的话,就会像不倒翁一样一撞就倒……” “忽如一夜春风来,意甲流行三后卫……”“现在场上火药味很浓,双方教练也在场下争风吃醋。”这些都是陈年旧语了,在最新进行的荷兰对捷克的比赛中,韩老 师又将他的语录刷新了一下:“……荷兰后卫海廷加效力于阿甲克斯,是荷兰队本场比赛的第一张黄牌……”“……现在是海廷加拿球,哦,对不起,是鲁本,鲁本 拿球,哦,原来是海廷加……”“……鲁本拿球,横传!鲁尼!射门!球进啦!!!鲁尼!鲁尼!哦!是范尼!……”在这场比赛中韩老师又一次向球迷们展示了他 跑位飘忽抓摸不定的技术和极高的汉语语法创造天赋。

在中国能以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语录的除了毛主席似乎就只有韩老师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韩老师也该暗自窃喜了。为了重温他的语录,我上网搜索了一下“韩 乔生”三个字,无所不能的google先生为我显示了8340个结果,而百度更绝,一下子给了36700个,用周星驰在《国产007》 里的话说,韩老师“并不是浪得虚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这些难免添油加醋的调侃,韩老师的态度十分洒脱,他甚至也用戏谑的口气逐条披阅了“自己”的 语录,他承认大部分的确是他自己说的,但也有一部分存在张冠李戴的嫌疑,比如对于也是广为流传的“可能有些观众刚刚打开电梯,我们再把比分向大家报告一 下”这一条,韩老师冒着背叛师们的骂名信誓旦旦地指出,那绝对是宋世雄的杰作。他说他的确不如黄健翔、刘建宏这些科班出生的记者兼根正苗红的球迷那么专 业,毕竟他是半路出家,能在解说足球的同时给大家带来额外的快乐,就算被调侃他也在所不辞。

说得有点悲壮,可惜有些球迷并不买他的帐,有一种比较恶毒的说法是:“要是他再也不乱说了,那我们还要听他干吗呢?”

04.6.10:触景生情

今晚去了“味然香”,炸蒜头还有芹菜,加上牛筋丸,小小地起了一下乡情。只是味道略显温和,没有“汕头龙记”那么激烈。更致命的是还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候的一些时光,真是不胜唏嘘。

后来到“好又多”,突然接到国际辉的一个电话,他说在温泉走过一座桥,就打来了,没什么事情的,随便聊了一下燕姿机场。这让我有点害怕,莫非是上次 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一座?还有一点,最近对燕姿小姐突然有了一点好感,怎么趣味跟国际辉越来越接近?还有那个slinna(不会拼错吧?)!又一次触景伤 情!

没想到这情还会在这个晚上再伤第三次,在“好又多”居然看到“李宗盛十年回顾暂别演唱会”的vcd,这是我找了很久的东东。赶紧回去看。林忆莲在里面唱了好几首歌,唱完《不必在乎我是谁之后》, 她说在这样一个情人节的晚上唱这样的歌,真是让人伤感啊,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能有一个柔柔的臂弯可以依靠。看来当时她跟老李还没有搞上,或者就是那个晚上 之后他们^_^了吧?因为在之前他们一起表演的时候,很容易可以看出,虽然两个人也老大不小了,但那种脉脉含情的羞涩还是溢于言表,或者这就是情圣舍甫琴 科所说的将成未成时候的甜蜜吧,这种甜蜜真是伤筋动骨啊!可惜前段时间又有传闻说他们的婚姻出问题了(炒作?)。讲这个事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大家应该不 难猜出。sigh,这么cool的李宗盛!这么美的林忆莲!还有那些对我的情商有若干启蒙作用的歌曲,怎么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破碎不能长久,真让人无法坦 然面对尘世的笑影和泪痕啊!(怎么我也说这样的话?有点酸了是吧?哈哈哈哈)

04.5.31《论拥抱》

在交合之前,为使男根因欲望而兴奋,可用如下的四类拥抱:

接触、挤伤、裸露和挤压。这四类是外在的或预备性的动作。

这四类拥抱定义如下:

接触:当男女面对面,身体贴着身体,下身粘合在一起,就称作接触。尽管他们身体相碰,却并未交合。

挤伤:在僻静处,男子发现女子坐着或站着,他抓住她的乳房。因为在抓住女子时男子弄痛了她,所以称作挤伤。

刚刚相识的情人,可以尝试这两类拥抱。

裸露:如有人在场的话,那两个情人就在黑暗处,不然的话就在僻静的地方慢慢地散步,互相向对方裸露自己的身体,不仅仅是片刻,而是持续一段时间。

挤压:男子靠在墙上或柱子上,把阳具往女子身上挤压。

尚未有过云雨之事的情人,可以尝试以上两种拥抱。

(摘自《爱欲经》第二篇第二章)


《爱欲经》(Kama Sutra),是印度古代哲人摩罗纳伽·犊子所作的一部专门论述爱欲之学的作品,创作年代约在公元一到四世纪之间。英国人Richard Burton与F.F.Arbuthnot在1883年奖其翻译成英文,此后又被翻译成法、德等欧洲文字,在西方有极大的影响。在《万象译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中选有谈瀛洲所译的第二篇、第四篇和第五篇,名字叫《论拥抱·论接吻——<爱欲经>选段》。

印度不愧是一大文明古国,在那么遥远的年代,在男女之事上,就玩出了那么多的花样,名堂千奇百怪,动作危险刺激,相形之下,我们伟大的校友木子美女士,简 直就一未断奶的小女婴,那点小花样就敢拿出来晒,如此蔑视人类的文明成果,真该对她进行一下启蒙教育才行啊。阿傻,这个任务就叫给你啦,用海德格尔帮她敞 开一下,看能不能让她也澄明澄明。

06.8.29:从前的《从前》

这是今年3月份木心大热的时候写的旧文,文中说到要在世界杯期间学毛尖读董桥,幸亏没有履约,我心爱的意大利才最终 夺冠了。过去的周末,罗马在意大利超级杯中被国际米兰连追4球,3比4饮恨而归。我的一位国米球迷的朋友在他的博客中压抑不住,高喊国米万岁,并对“他 的”球队“冒犯”了表示歉意。^_^其实罗马干得不错,支持他一如既往。
输输赢赢无关大雅,最主要是有喜欢读的书,喜欢看的球,无聊的日子才有生气。
  
  下面是旧文:
  
木心在陈丹青的叫买下高调出场,一本《哥伦比亚的倒影》几引洛阳纸贵。陈老师说木心接续了几乎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拦腰斩断的中国文脉,是对鲁迅周作人等五四干将的超越。

看不顺眼的也有,《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抛出鸿文,题目就叫《木心的尴尬》。木心尴尬在什么地方,朱伟说“木心在2006年才在内地正式出版亮相的尴 尬在于,现在我们的文化消费已经进入调笑时代(尽管愤青仍有一定市场)。新一代消费者既然被美国文化、卡通文化培育出来,本能地只耐烦于消费快餐文化,对 文化积累、过去了的市井氛围均以为太累而不耐烦。”差点引起陈朱的文化对殴。

这是闲话,作为看客看看热闹也就行了。我感兴趣的是朱伟的高论, 难道在调笑时代就只能让快餐文化一支独秀、横行霸道?总该允许别人也来分一杯羹吧?更何况罗素先生教导我们“参差多态乃是生活的本源”。其实除了木心,我 总感觉香港的董桥在文脉上也是一样古典雅致的。尽管有人说董桥太纤细了,在这风雨如晦、鸡鸣狗盗的时候,哪能够这样“躲进小楼成一统”,还有种的话就应该 横眉冷对,拍案而起!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时代太新,人情太冷,在心底我喜欢一切古旧的风物,董桥正契合我的趣味。

三联版的 董桥自选集收了《旧情解构》、《旧时月色》和《从前》三种书。那是刚离开学校的时候买。那时我在阳江,前路未卜,感情低落、孤寂迷茫。一次,在去阳江的路 上,我带了《从前》,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读来,下车的时候竟恍如隔世,不知何夕,苍茫而又阴冷。在古老的韶光中,做一个文化遗民,董桥说:“我顺着营 造小说丝丝缕缕的敏感追寻走过的从前,杨柳拂岸,暮云牵情,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兴许不致过分辜负那一抹旧时月色了。”旧时月色是不曾辜负,可 是宿命的无奈和无力却叫人心酸。

当然,关于董桥也有不同的读法,我喜欢的上海MM毛尖选择在世界杯期间一天读一篇《从前》,以至于黯然伤神,走火入魔。她说“世界杯,别看董桥”。网上搜不到这篇文章,等有时间再敲出来,这里摘要说一下。

毛尖说,看世界杯的日子里,她不知读什么好,就选了一直没舍得读的董桥新著《从前》。她准备一场球赛看一篇,等比赛结束,《从前》里的三十篇文章也刚好 看完。法国队输球的那一天,她读了《旧日红》,“绿茵场上的怅惘,正应了董先生文中的‘情何以堪’”;中日韩同时出场的日子,她读《戴洛维夫人》,“想着 文中的两个女人,是夜的足球变得遥远……”;法国队命丧丹麦那天,她读《榆上景》,“最后一句‘我要你回来’呼唤出了亿万疼爱齐达内球迷的悲痛心情”; “然后第二天,瑞典荼毒阿根廷,《雪忆》结尾说:‘暮色沉沉,满脸是泪……’正是当时阿根廷心情的写照”。如此令人悲痛心碎的世界杯,让毛尖觉得她不该选 《从前》当世界杯读物,说“这本书凄婉入了骨髓,通了灵异,表面上暗香浮动,内里却一片招魂声”。她干脆一气读完剩下的《从前》,希冀悲伤从此了断。后来 世界杯有点正常了,意大利、西班牙都进了十六强了,毛尖说她总觉得自己不该看董桥,也微微“迁怒”董桥为什么一口气讲那么多叫人黯然神伤的故事。“等到意 大利败在南韩手里,我心悲戚,无从怨气,唯叹一声:世界杯,别看董桥!”
  
六月份,又有世界杯,我也准备再读一下《从前》,只希望不要一语成谶,我喜欢的阿根廷、意大利、荷兰还有英格兰。

2007-02-23

收到《读库0700》

此刻我正坐在单位值班室的电脑前,由于年内请婚假,落下的一些工作要在新年上班前完成,这台电脑刚好派上用场。

中间休息的时候,打开电子邮箱,张立宪的一封电子邮件赫然在目,时间是2007年2月5日,正是我回家结婚的日子,邮件说我年内索要的《读库0700》已经寄出,哈哈,正好作为新婚的礼物。算算日子,图书应该也寄到了。赶紧上楼,打开办公室的房门,灯光亮时,一个包裹正端端正正地躺在办公台上,寄件人正是张立宪,邮戳显示是2月15日收到的。打开书,掉下一张明信片,捡起一看,正面是2006年7本《读库》并排而立的照片,旁边七个字:“一些人的私房书”;背面印着一只墨猪,旁边两行字:“金猪虽昂贵,无价是图书”。

年内索寄《读库0700》的时候,我还在原单位上班,地址填的也是原单位的地址,一个多月后,未收到图书,于是又去信一封,我担心书已寄出,只是我没有收到,并告知了新的地址,得到回复是,书未寄出,一俟寄出,立刻通知。所谓古道热肠也不过如此:免费赠书,无偿邮寄,并逐一回复。要如何赞扬这位江湖人称老六的张立宪先生呢!

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机缘巧合。两年前的元旦前夕,伟大的CCTV“同一首歌”走进广州,我作为千千万万为建设和谐广州而默默耕耘的农民工代表(TNND,我代表得了吗?),和另外两位同事(时光飞逝,现在我们三个人分别在三个单位工作)走上了舞台,和陈少华同学共唱《九月九的酒》。事后我得知,正是在观看电视直播的时候,我当时的同学的爸妈,现在的老婆的爸妈,也就是丈人和丈母娘,初步同意我当他们未来的女婿。感谢CCTV!感谢“同一首歌”!之后,老婆一直想找当时的录像,可是她走遍广州的各大音像店、找遍网上商场,甚至向电视台的朋友询问,就是遍寻不着。

前天在梅州的时候,晚上吃完麦肯基,几个人心血来潮,说要回家唱歌,于是上音像店找牒,TMD,什么叫缘分!居然在梅县小城的一家盗版音像店里找到了“同一首歌”的合辑,并且收录了这首歌。无意间才发现,那天晚上我穿的裤子正是当时上台时候穿的那条裤子。回去一看录像,简直不堪入目,我深深地体会了什么叫做手足无措。这样的录像我是不会再看一遍了。老婆说要刻录下来,送给上台的两位同事,已做新年礼物。太有才了!

好看的图片

作者:王弘力 来自见招拆招

2007-02-02

后天回家

大后天举行结婚仪式。

祝老婆新婚快乐!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